广渠门外好医生:王贺令|| 中医世家“针”本领,谁说咱是慢郎中!
初秋的下午,阳光柔媚,微风轻拂。护城河水碧波荡漾,广渠门外弥漫着淡淡的中药香。在东单中医门诊部二部诊室里,一位多年的“老鼻炎”正在接受针灸治疗——
“我这别活着了,太难受了,鼻子上下不通气,太阳穴还会贯穿着疼啊,气上不来,夜里也睡不好觉”。
“您这多少年了?”
“嗯,有20多年了,我刚开始一直以为感冒,一年三季都犯。”
医生略加思索,在患者的神阙穴附近扎了一针。“感觉一下”
“嗯,通了。好久没这种通气舒服的感觉了”
接着,医生又在患者左小腿内侧扎了一针。“再感觉一下。”
“嗯,又进一步了,现在舒服了!头是清亮的。”
“嗯,我再给您埋个针,今天晚上回去观察一下”
这位医生叫王贺令,是患者口中的“王一针”。

针灸科 王贺令 执业医师
专业擅长:近视、干眼症、鼻炎、麻木症状、抑郁症、胸闷心悸、胃脘胀满、头晕、失眠、多梦、耳鸣、乳腺增生、痛经、腹部及双下肢寒凉等内科杂症,帕金森、干燥综合征、耳石症、小儿多动症。
中医学一向被称为经验医学,临床经验弥足重要,所谓历多始能达妙。所以,自古就有“医不三世,不服其药”的说法。王贺令出身山西中医世家,王氏中医,源远流长,从清朝康熙年间传承至今,已历十三世。历代王家人皆能传习祖业,并多以医术闻名于乡里。
王贺令自幼便在这样浓郁的中医氛围中成长,耳濡目染着祖辈们治病救人的传奇。小时候,他经常旁观祖、父为患者诊病,遂对医学渐有所好。其先祖父为积学之士,儒雅方正,一生耿介。其父熟知经穴,长于针灸。见针灸治病常收桴鼓之效,他立志随父学医。
祖、父两代对王贺令要求极严,并不因爱子而稍加松懈,督其精读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在先祖父的指导下,他很快认识了各种草药,并于中药的炮制、制作配伍及家传丸药等颇有研究。读中学时,王贺令在医学方面已颇有基础,邻里中偶有婴疾者,每延其诊治,常有不数日而愈者。
大学期间,他对古典医籍悉心钻研,对各类期刊杂志经常翻阅,凡有价值的资料,乃至于单、偏、验方,都随手抄录。凡此,不仅扩充了他的知识储量,也正是他日后临床效果十分卓著的奥秘所在。
他虚心好学,手不释卷,从不以已知为满足。他勤奋刻苦,用心钻研,亲身体会每一个穴位的奥秘、每一种针法的精髓。他转益多师,博采众长,逐渐掌握了高超的针灸技艺,终遂初志。
王贺令在医学上之所以技业大成,固因于锲而不舍,刻苦自励,但与其家学渊源、长辈的口传心授,关系甚大!
国医大师许润三的脖子疼,被王大夫一针治好了,许老对针灸和王大夫赞不绝口:针灸了不起!
二十余年前,王贺令跨越巍巍太行,从山西来到了北京。兜兜转转,几经波折,他的针灸绝技在广渠门外的东单中医大放异彩!
满脸愁容的李女士来到王贺令诊室,她眉头紧锁,眼神中满是忧虑:“王大夫,我是右侧乳腺增生。”王贺令一边安慰患者,一边让助理检查具体位置,“内上象限,12 点到 1 点方向”,助理回复说。
患者心里满是忐忑。王贺令耐心地解释道:“治疗乳腺增生,局部不针刺,我采取远端取穴治疗,不疼,对隐私部位也是一种保护”。
王贺令再次确认:“12 点到 1 点位置,对吧?好的,我下针了……”行针后,“应该变软了,你自己摸摸!”李女士带着一丝惊讶伸手去摸,惊喜地叫道:“哎?还真是……”
此刻,李女士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喜悦,心中的大石头仿佛瞬间落了地。王贺令边行针边说:“咱们只扎了一针。你看,现在这个针感明显不一样了。”
银针所至,病痛渐消!给患者带来的是希望与慰藉。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,王贺令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在他手中,一根根小小的银针,总能够为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一位患者满脸痛苦地来到诊室,王贺令关切地询问:“您是怎么不舒服啊?”患者紧锁眉头,“我是从骨头里往外透那种刺骨的疼!”王贺令又问:“您这有多长时间了?”患者道:“差不多四年了。我晚上睡觉总得把电褥子开到最高,如果没有电褥子,就像三九天光着脚在地上站着那感觉!”
王贺令接着问:“现在哪儿最凉啊?”患者指了指腿,回答道:“膝关节和踝关节以下。”略加思索,王贺令果断地说:“好,我下针了……这个针特别特别的寒,那个凉气都跑到我的胳膊上!”过了一会儿,王贺令说:“来,再感觉一下。”患者道:“膝盖好热。”王大夫微笑着说:“咱们一共扎了两颗针。”
在王贺令手中,一枚枚银针如同一把把神奇的钥匙,快速开启了人体健康的大门。轻轻刺入穴位,仿佛触动了身体内部的神秘机关,激发经气流转,调节气血运行,让疲惫的身躯重焕活力。
银针虽小,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力量,始终闪耀着古老中医的智慧光芒。王贺令以其独特的魅力,见证着无数患者的康复历程,展现着中医针灸的万千气象!
“王大夫太忙了,走路几乎带着风,见到患者,总是微笑说稍等一会儿。大家无论等多久,只要能给扎上,就心满意足了!”
王贺令走路之快,恰似一阵迅疾的风轻盈拂过。当他穿梭于走廊与诊室之际,白大衣袂微微扬起,脚步轻快且有力。那急促的步伐,是他对时间的珍视和对患者的深深牵挂。在他看来,每一秒的流逝,都会让等待的患者多承受一分病痛的折磨。
走路快如风,诊病稳如钟!王贺令一旦坐在诊桌前,面对患者,节奏便陡然慢了下来。他细致入微地询问病情,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。时而蹙起眉头,陷入沉思;时而目光专注,若有所悟。为患者把脉之时,更是全神贯注,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一般。他缓缓地斟酌着每一个细节,认真地感受着每一次脉博的跳动,那一针一穴,都满含着对患者的高度责任。
“王大夫走路快,但是他看病慢,问得特别仔细,同每个病人讲解病情,回家要注意什么,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动作,他都交待的一清二楚!在家门口能有这样的好大夫人,真是我们的福气”
于是很多患者治疗之后,把自己的家人朋友也带过来治疗。由此,王贺令的患者常常是一家几口或亲朋好友,相约来诊,口口相传,患者越来越多。他通常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最后一个患者离去。
随着接诊病人越多,经验累积越丰富,王贺令对于针灸之道却越是敬畏,越觉得中医学深奥,要精研的知识很多。
王贺令说:"心系病人,把病人当成自己家人,不说我有什么高尚的理念,很淳朴的一个想法,就是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,不做违心事。病人来看病,当成是自己家人,家人我不给他吃这个药,那我也不给病人开这个药"。
始终为患者着想,王贺令在临床中习用毫针。他认为,毫针,其针体如丝,进针时能够极大地减少患者的痛感,可谓"轻如鸿毛",且安全可靠,令人放心。在运针之际,进退极为灵活,无论是提插捻转补泻各种手法,都能轻松施展,可谓"游刃有余"。毫针纤细,对患者的正气损伤极小,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,充分体现了中医针灸在治疗过程中的精妙绝伦之处,可谓"独具匠心"。
鼻炎扎肚子,眼疾扎小腿,头痛扎胳膊…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,王贺令常用远端取穴 ——即通过在远离病痛部位的特定穴位进行取穴施针。在患者看来,这种方法别出心裁、匪夷所思,一开始充满好奇与期待。随着治疗的推进,他们惊讶地发现,那些看似与病痛部位毫无关联的远端穴位,竟然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,真可谓是"妙不可言",很多患者叹为观止。
熟悉王贺令的人都知道,他的微信名"返璞(朴)"。当问起为什么给自己起这个一个名字时,他说:"祖国的中医文化太深奥,要学习的东西太多,我只是尝试去探索了一点点,连皮毛都不算。这不是谦虚,是我真实的想法,我永远走在‘求真’的路上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