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郎中研学“火出圈”!带娃种草药学中医,老祖宗的智慧这样年轻化
作为“杏”福在花市、东花市街道第二届中医药文化服务月启动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,东城区中医药学会的 “小郎中研学班” 凭 “玩中学” 火出圈,为中医药文化年轻化打开新路径。31 期活动吸引 500 余孩子参与,人民网等媒体聚焦,从故事启蒙解读情志养生,到五感实践体悟五行,再到卫健委和街道领导的亲自参与,同小郎中们共种药苗、讲解药性,让晦涩中医成 “可触摸的魔法”。
第31期小郎中研学班学员同卫健委、街道领导合影 药香里的成长课:从识草到到种药苗 “原来丹参是这个样子的!”7岁半的郑乐宜对着铁皮石斛药苗惊呼。在东城区中医药学会第 31 期 “小郎中研学班” 的种植中草药环节,她刚和东城区卫健委领导一起为铁皮石斛苗培土,指尖还沾着湿润的泥土。 “小郎中”郑乐宜与卫健委领导共同种下石斛药苗 这个累计举办 31 期、吸引 500 余名孩子参与的研学活动,正以 “玩中学” 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走进青少年生活!人民网、中国中医药报、北京日报、北京晚报、新京报等多家媒体纷纷聚焦报道。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采访“小郎中”吕承泽 打破晦涩:中医知识成 “可触摸的魔法” “我们从不用‘阴阳五行’吓退孩子。” 项目发起人徐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。作为拥有 28 年历史的中医门诊部负责人,他带领 160 多位同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课程。 东城区中医药学会会长、小郎中项目发起人徐昆 接受北京电视台记者采访 故事启蒙:讲齐王 “激怒疗法” 的典故解读情志养生,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入药材识别; 五感实践:让孩子亲口品尝山楂(酸入肝)、甘草(甘入脾)理解五行理论,在穴位模型上贴贴纸记忆经络走向; 沉浸体验:DIY 驱蚊香囊时称量艾叶、丁香,角色扮演中用模拟脉枕练习 “切诊”,连高三学生聂新宇都感慨 “中医比错题本更让人上头”。 “小郎中”赵建成、李振煜 同与会领导共同种下三七、石菖蒲 这种 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 的教学模式,让 8成以上首次接触中医的孩子爱上传统文化。 植苗传艺:领导与娃共播传承种子 第 31 期研学的 “中草药种植课” 成为新晋网红环节。东城区卫健委与街道领导挽起袖子,和小郎中们共同种下黄芩、石斛、板蓝根、三七、丹参、石菖蒲等多种药苗,培土时主讲老师赵洋大夫特意讲解 “丹参活血、三七止血” 的药性。 小郎中薛颐阳、董冠麟同与会领导 为黄芩和板蓝根药苗培土 “这是最生动的‘扎根教育’。” 参与种植的街道领导表示。镜头里,孩子们小心翼翼为药苗培土,家长们举着手机记录这幕 “传承仪式”,现场药香与笑声交织。 东花市街道办事处主任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28 年坚守:从社区诊室到文化阵地 研学班的火爆并非偶然。东城区中医药学会会长、小郎中项目的发起人徐昆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介绍:“能把研学班办得扎实,离不开门诊 28 年的坚守和160多位专家的初心。28 年来,我们从社区小诊室成长为居民信赖的中医阵地,深知中医的生命力在传承、在‘从小扎根’。不少专家坐诊时常被家长问‘怎么让孩子懂中医’,于是我们便把 28 年的临床经验、专家的专业知识,转化成孩子能懂的课程 —— 就像 ‘杏福在花市’ 想把中医药温暖送到家门口一样,研学班也是想把中医的‘福’种进孩子心里”。 少年传承:中医兴旺的 “种子力量” “妈妈,感冒了可以按天河穴!” 研学结束后,孩子们当起家庭健康顾问的场景屡见不鲜。不少孩子开始主动查阅《黄帝内经》。这种变化恰印证了梁启超 “少年强则国强” 的箴言 —— 当黄芩苗在土里扎根,当香囊药香萦绕街巷,中医文化的薪火正通过少年之手代代相传。 主讲老师赵洋大夫讲解草药知识 据悉,下季度研学班将新增 “小郎中望闻问切”等相关课程,160 位专家的 “知识宝库” 正持续扩容。